一级指标 | 二级 指标 | 定义、内涵及相关观测点 |
体制与管理 (20分) | 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(5分) | 树立以人为本,知识、能力、素质协调发展,学习、实践、创新相互促进的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和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; 改革思路清晰、方案具体,可操作性强。 |
管理 体制 (5分) | 实施校、院(系)两级管理,实行主任负责制,主任按照学校的规定任免; 有合理可行的整体规划和阶段性建设目标; 实验室建设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; 实验室实行人才流动、竞争上岗、定期考核的管理机制。 |
实验室开 放 (5分) | 实验室在完成教学计划任务外,开放时间不少于必修实验课学时的50%; 有整套开放制度和管理办法; 鼓励有条件的实验室向校外开放。 |
管理 手段 (5分) | 实现实验教学、基本工作信息和仪器设备的网络化管理,实现实验教学资源共享; 实验室管理制度化、规范化。 |
实验教学 (40分) | 实验 教材 (6分) | 实验教材不断更新,教材内容反映实验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成果,体现新技术、新方法等现代实验技术手段,实验项目对不同专业应有不同的选择或侧重。 |
教学 内容 (8分) | 有符合培养目标和要求的教学大纲。实验内容包括基本实验、提高型实验(综合性、设计性、应用性等)、研究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,其中基本实验的比例占50%左右。 |
教学方法及手段 (6分) | 积极改革教学方法,根据不同学科、专业的特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、实现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; 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。 |
教学 成果 (7分) | 有省部级以上成果,如教学成果奖、优秀教材奖、优秀课程奖(精品课程)、优秀课件奖、自制仪器设备奖等; 专职人员人均两年至少发表1篇实验教学研究论文。 |
教风与学风 (6分) | 实验准备充分、指导认真,采用启发式、讨论式开展实验教学,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、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; 学生学习积极性高,踊跃参加科技创新活动; 有科学规范的考核、考试制度并认真实施,积极开展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评。 |
教学 效果 (7分) | 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,正确使用仪器设备,准确获取实验数据,正确记录、处理数据和表达实验结果; 具有独立设计实验、准确观察实验现象、进行分析判断和逻辑推理的能力; 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,有创新实验成果。 |
实验队伍 (20分) | 队伍 建设 (5分) | 爱岗敬业,团结合作,具有创新精神; 实验教师(含专、兼职)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工作,主讲教师对任课教师和助教进行指导,对课程教学质量负主要责任; 鼓励理论课教师从事实验教学、实验课教师从事理论教学,实现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融会贯通; 聘请研究生或优秀本科生担任助教或助管,并加强管理和指导,保证教学质量。 |
队伍 结构 (10分) | 实验室主任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硕士及以上学位,鼓励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担任主任; 具有一支核心骨干相对稳定,专、兼职聘用相结合的实验教学、技术与管理队伍,结构、数量合理,很好满足教学要求; 专职人员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不少于40%。 |
培训与考核 (5分) | 有针对不同人员的培训计划,落实到位并取得明显效果; 对各类人员有科学的考核办法。 |
设备与环境 (20分) | 设备 配置 (7分) | 根据所开设的实验教学内容配置相应的仪器设备,数量配置合理,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; 仪器设备使用效益高; 改进、自制仪器设备具有特色。 |
维护及运 行 (6分) | 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健全,固定资产账、物相符率达100%,设备完好率达90%; 仪器设备平均年更新改造率符合标准(机电类5%以上,电子仪器8%以上,计算机15%以上)。 |
环境与安 全 (7分) | 实验室面积、空间、结构布局科学合理,满足教学需要。 实验室设计、装修、设施配置以及周边环境以人为本,安全、环保,符合国家标准,并有各种紧急情况发生后的应急设施和措施。 经常开展师生安全教育,警示标志醒目。 |